close

//佳句

【不乖】

* 二十年後,你會懊悔更多的是那些現在沒做,而不是真的做了的事。所以,拋開繩結,駛離安全的港灣,掌握好你的風向,勇敢地探險、夢想吧!

 

* 別擔心,只要相信你自己,繼續努力、用力讓自己長大成心中想望的樣子,一切都會很好的。

 

* 考十三、十四名成績雖然不是很糟,但這起碼表示:我們的制度更認同那十二個比我分數更高的同學。

 

* 學生的思考全被文法、詞性這些技術性的問題給佔據了,以至於考試能力固然很強,但卻加深了他們對中文的疏離。這樣的疏離,不但剝奪了學生從閱讀得到感動、思索人生的機會,甚至剝奪了他們書寫表達的興趣,搞得他們連寫出通順流暢的文章都大有問題。

 

* 「太乖」最大風險在於:一旦主流思考錯了,我們就再也萬劫不復了。

 

* 順服主流,並且取得領先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個主流的標準,是不是大自然生存競爭的標準?

 

* 不像「乖」文明像不可逾越的一灘死水,「不乖」文明擁有能隨著時間「改變」的能力。

 

* 兒子坐校車的經驗讓我想起了所有國文、英文、數學……考高分的學生,就像我家小朋友每天能準時到校一樣,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能力。有一天,當這些考高分的學生必須面對真實世界時,再高的分數、名校,能幫得上的忙恐怕是很有限的。

 

* 我們的人生太害怕錯誤了,覺得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要付出太多無法預期的時間與代價。可是如果嘗試錯誤是學習過程必要的一部分呢?我們是不是得預留下一些「嘗試錯誤」與「不乖」的空間與機會給自己呢?如果沒有這些嘗試錯誤的空間,心智上永遠都不會長大。

 

* 所謂的「不乖」,指的是一種反對「不加思考就聽話、順從」的態度。一個乖的人待在腐敗、犯罪、落伍的群體中,反而最容易被同化,做出貪汙、違法、無效率的壞事。

 

* 面對小孩的「不乖」或「叛逆」的行為,父母親最容易掉入的窠臼就是:嘮叨、情感威脅,再不然就是發脾氣、處罰小孩……無可厚非的,這些都是人類在面臨焦慮時,很難避免的情感反應。但歷史經驗一再告訴我們:這樣的行為不但於事無補,甚至還會加速父母親和孩子之間感情的疏離。

 

【認真是拚不過迷戀的】

* 我們的主流邏輯認為我們應該「認真」、「努力」追求熱門、有用的行業,而不是自己最「喜歡」或者有「熱情」的。

 

* 那些生命中做起來特別容易做好、容易有成就感,並且讓我們迷戀的能力和特質就是每一個人的天賦。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給自己的天賦一個機會,然後想辦法發展那個能力,讓它成為我們將來生涯、生命發展的方向。

* 只有熱情才會化為能力,而能力才是決定競爭力真正的指標。

 

* 「熱情」、「喜歡」之後一定會跟隨著「認真」,但「認真」之後不一定會有「熱情」相隨。「認真」需要報酬的誘因,但「迷戀」並不需要。

 

* 人生像是個「化學變化」,一個人變成了什麼,其實是很多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因素,因緣際會變化出來的。而在這個「化學變化」之中,喜歡與熱情正是促成變化最重要的催化劑!

 

* 動力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重點只是我們懂不懂得駕馭這樣的力量,還有,我們打算讓這樣的力量帶我們到哪裡去而已。迷戀就像動力十足的跑車依樣,與其害怕這樣的動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例如發生車禍,而不去碰它,還不如學會如何開車,掌握這股力量去看遍人生無數美好景色。

 

* 耽溺之所以不容易戒掉,難的不是耽溺本身,反而是:戒除耽溺,然後呢?假如戒除耽溺後,人生不再有喜歡、或者想做的事的話,那當然很難去除。但反過來,如果戒除耽溺,是為了做讓自己更快樂或更在乎的事的話,戒除耽溺就一點都不是問題了。

 

* 不表示因為現實我們就不能擁有熱情與夢想,……,只要我還能夠負擔,我就願意給自己的「熱情」一個茁壯的機會。

 

* 我轉變生涯成為專職作家的決定並不是突然發生的,它有點像是一棵幼苗一樣,經歷了許多的時間、呵護,慢慢長成了一顆茁壯的大樹。

 

* 「嘗試過而失敗」當然是遠勝過「連嘗試都沒有」的人生啊!

 

【成功哪有失敗好】

* 如果用藍色表示失敗,紅色代表成功,把人生畫成一條線的話,你會發現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一條參雜著紅點的藍線。假如你一心只想看見紅點,這條線就會充滿了你不想見到的藍點。但若你能學會欣賞藍點(或者是紅藍交織的景象),那對你來說,人生可能就是一條美麗繽紛的線了。

 

* 生命無非只是個不斷選擇的過程,失敗的遺憾是錯過了成功,但成功的遺憾卻是你不知道自己到底錯過了更多的什麼。

 

* 現在的「成功」未必保證會帶來將來的成功,現在的「失敗」也未必不會開啟未來成功的契機。成功不一定通往幸福,失敗也不一定通往不幸。

 

* 對任何還想追求進步的人而言,懷抱更高的標準,擁抱「失敗」、「不好」的壓力,當然是比陶醉在自我感覺良好裡可靠許多。

 

* 既然你都從失敗開始了,還擔心什麼失敗呢?

 

* 達賴喇嘛:「人生中最艱困的時期,便是獲得真正體悟和內在力量的最好機會。如果你的生命一帆風順,你可能會變得軟弱,只有在經歷最悲劇性的環境中,你才能激發出真正的力量。」

 

* 人生的處境,很多時候不是你能不能接受的問題。

 

*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只要繼續堅持走下去,無論過去發生了什麼,對任何人來說:人生才都正要開始而已呢!

 

【想事情要用自己的腦袋阿】

* 什麼明明看不到,大家卻都相信?自自己相信也就算了,還不准別人懷疑?更糟糕的是,明明知道有可能錯,卻為了種種理由,一定硬是要把它說成是對的、真的?

 

* 這些現成的想法,透過廣播、教育、文化……的力量散佈,有形無形地告訴我們應該怎麼看、怎麼想。到最後,我們聽多了難免信以為真。一旦信以為真越來越多,大家看到別人都和自己一樣,就相信這應該是真的,因此就不再想了。

 

* 所謂獨立思考的「獨立」,不只是要不受到別人影響,同時還得是「不受到自己內在情緒、偏見影響」的理性態度。

 

* 思考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沒有問題,就沒有思考。不但如此,當你問問題時,「問題」的層次,決定了你思考的「深度」,同時很有可能地,也決定了你人生的方向。

 

* 「好的問題」是比「標準答案」重要許多許多的。

 

* 上學的目的與其說是學習「知識」,還不如培養一種能「獲得知識」的能力。而要獲得這種能力,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問問題-而不是給答案。

 

【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 早知道當然很重要,但「不能早知道」是人生之難免。一旦碰到了這個難免,更重要的卻是:「知道之後」又如何呢?大部分的人就算知道了,其實多半還是做不到的。這是人生最大的矛盾之一。

 

* 知道卻無法做到,基本上和「不知道」或者「做不到」是沒什麼兩樣的。

 

* 「精神勝利法」就是扭曲現實、藉以否認問題的心理防衛機制。現實一旦被扭曲,問題得以被否認,事情也就不存在了。這樣的「合理化」說穿了只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逃避。

 

* 不找一個讓自己「心甘情願」的理由(哪怕再爛),就算是自己「硬逼」自己,最後還是會想出很多逃避的藉口來自我欺騙的。

 

* 事先規劃最大的好處不在於規劃本身,而是讓我們有機會掌握全盤的狀況,能事先對資源、時間的「投入」與「需求」做一次全盤的沙盤演練,使行動能更切和實際的需求。

 

* 很多時候,就算計畫真的趕不上變化,一旦變化發生時,規劃過的人事先因為蒐集過資料,對資源有更全面的掌握,應變起來自然比沒計畫的人迅速許多。

 

* 態度讓行動變得有靈魂,而有了靈魂,發揮出來的力量才能超乎預期。

 

* 我們常常抱怨事情又多又難,但多半時候,往往只是我們無法專注而已。

 

【別讓快樂輸在起跑線上】

* 情緒被激發時,速度是遠比理性的思維還要快許多的。也就是說,在我們還沒來得及思考之前,情緒已經抓住我們的行動中心,訴諸行動了。

 

* 多半的時候,失敗很少是致命的,往往是對失敗錯誤的反應導致了致命的結果。

 

* 人家說:化悲憤為力量,這句話並非說有了情緒就有力量了,而是說:必須存在一個空間與氣度,讓情緒能夠消融、沉澱,讓理性能有充裕的時間做出思考與判斷。

 

* 就算有比海洋還多的淚水,就算有那麼多必須接受的生離死別,只要是活著,呼吸著,在這場人生的盛宴裡,有什麼理由不能開開心心的呢?

 

* 「快樂」不但不會因為自己佔有別人就會失去,反而是因為分享,別人和自己都能擁有更多。

 

* 人生本來就不是一場競賽,那些我們覺得重要的、非贏不可的,到最後,無非都只是人生當中的一部分。


// 下列此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段故事

 

先說個故事好了。

我小時候的電視廣告賣一種冰箱,號稱配備特殊的殺菌燈,在冰箱關門的時候會亮起來自動殺菌。冰箱門打開時,為了避免傷及

人體,又自動熄滅了。當時我的鄰居媽媽買了一台那樣的冰箱,請大家去參觀。只見他們把冰箱門打開,殺菌燈是熄滅的,

冰箱關上之後,就什麼也看不見了。於是我好奇地問:

「要是那個燈一直都不會亮的話,怎麼辦?」

可想而知,這麼不識相的一問之後,立刻招來許多白眼。

回家之後,我媽罵我:「你幹嘛問這種尷尬的問題?電視廣告上都有阿,打開就熄滅,關上就亮起來。要是殺菌燈不亮的話,

廠商哪敢拿來賣你?」

「可是我們又沒有看到。」

「不是說了嗎?不亮不會拿出來賣你。」

「假設好了,萬一所有的冰箱關上了殺菌燈都會亮,但裡面剛好有一台故障了,被賣到阮媽媽家,我們怎麼知道呢?」

「哪那麼湊巧,壞掉那一台就剛好是隔壁阮媽媽買的那一台?」

「我是說假設嘛,假設剛好就是阮媽媽家那一台,我們怎麼知道它會不會亮呢?」

「就算不亮有什麼關係呢?」我媽說:「過去全世界的人,家裡的冰箱也從來沒有殺菌燈阿,就算不亮也不會怎樣,不是嗎?」

「妳的意思是說,那個殺菌燈還是可能不會亮的,對不對?」

「當然是有可能。只是,可能的機會很小很小很小………」

「既然有可能,我這樣問沒錯啊,為什麼你們都瞪我?」

「阮媽媽買了一台新的冰箱那麼貴,就是因為裡面有殺菌燈阿,她請我們去參觀,你說那個燈不會亮,那不是很掃她的興嗎?

你這樣說很沒有禮貌,知不知道?」

對我媽而言,這個故事大概就到這裡了。

但在我心裡,更多的問題卻跑出來了。為什麼明明看不到,大家卻都相信?自自己相信也就算了,還不准別人懷疑?

更糟糕的是,明明知道有可能錯,卻為了種種理由,一定硬是要把它說成是對的、真的?

 


// 心得

這本《不乖》是我認識並接觸侯文詠的第一本書

那些他曾經寫過且暢銷的《白色巨塔》或《危險心靈》都因為書太厚而讓我興致缺缺

這本書出了好幾年了,這次是我第二次重頭再看一次

書不厚,內容也皆以口語化呈現,並在故事之中述說其想傳達的理念

 

在看這本書時,我總會想:其實他說的這些道理我們又何嘗不知?

但怎麼從他的文字表達出來的力道卻能這麼直接地打中我的心?(不然怎麼當作家?XD)

類似這種的人生勵志書比比皆是,但《不乖》卻完全沒有讓我覺得無感或在寫廢話

也因為他總是用他自己的成長故事、育兒方式或人生經驗來帶出那些大道理

所以整體閱讀起來時會有一種在聽他說故事的感覺,而不是生硬的說教

此外,另一個我覺得這本書很吸引我的原因是:熱力曲線規劃良好!

 

以籌辦一場活動為例,「熱力曲線」是相當重要的

它不僅僅代表著這場活動的高潮低潮分配狀況,同時也影響著觀眾們的情緒起伏

在這本書中,不是從頭到尾正經八百地人生大道理傳教,也不會口語化到失了分寸

該輕鬆時便分享趣事經驗,說完趣事也會再把焦點拉回正經的觀念傳達上

呈現出一種:開場白→先簡述欲傳達的觀念→以趣事為例→最後再以故事反襯觀念

不僅加深讀者的印象,也能讓讀者更快地了解與接受觀念,也會覺得侯文詠這位作家相當親民

就是在這樣書的氛圍下,我迷上了侯文詠,成為了他的忠實讀者!

 

這本書討論了相當多人們早已爭論許久的議題,諸如:

選比較賺錢的還是選喜歡的工作、失敗與成功、知道與做到的落差以及關於「標準答案」這回事

人生很多事情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很多情況端看人們的轉念之間

 

「失敗了,是好事?還是壞事?面對失敗的負面情緒該怎麼轉換?」

這讓我想起馬雲曾說:成功往往是不能複製的,因為他成功時所遇到的機運與環境都早已改變;

但失敗的原因總是那幾個。我們應該是去吸取他人失敗的經驗,藉以效仿與警惕,而不是一昧的仿效別人成功路上的所作所為。

 

「廣告說冰箱關起來就會按燈殺菌,真的嗎?關起來了燈沒亮怎麼辦?」

這個是侯文詠自己在兒時的故事,也是整本書令我最印象深刻的。

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我就是那個傻不隆東會相信廣告說詞的人!甚至不會有懷疑!

因此對於他在小時候就有這樣實事求是的精神感到相當佩服與讚嘆。

引一句書中所說的:「想事情要靠自己的腦袋啊!白癡!」(書裡面真的有最後兩個字!)

 

「如果不知道未來會做什麼,那現在又該何去何從?到底該累積什麼經驗?」

並不是因為知道了未來會走向哪裡,現在才刻意地累積那方面的經驗或能力

反過來,而是因為我們現在不斷地累積了某方面的經驗與能力,未來才能成為那樣的人

就像他自己,並不是因為未來知道自己會當作家,所以小時後才投入寫作文、演講、看電影等活動

賈伯斯也不是因為知道日後的自己會成立Apple,才事先去旁聽大學中關於書法與字體的課程

 

或許我們該做的不是庸人自擾地陷入「未來到底要做什麼」的輪迴而躊躇不前

與其這樣,還不如將時間與心力拿來投入在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事物上面

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層都會有屬於他們各自的煩惱與所需面對的困難,我也不例外

現在的我,對於未來是迷惘的,對於自我是陌生的,我始終不知道此生究竟是為何而活?又要走向何方?

但在我內心深處,我始終肯定的是:我熱愛活動!我熱愛有夥伴的團結!

雖然不知道未來的我到底會站在怎麼樣的領域或舞台上,或許黯然無光,也或許會發光發熱,我真的不知道

但,現在我能做的,就是在維持個人生活的經濟上,放慢自己的腳步,不斷地去探索、去思考

廣泛地接觸以前從未、也不想接觸領域的新事物,多去接觸與我不同的觀點

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不再只是活在「求同」的同溫層中,而是成為勇於過著「求異」的多元人生!

 

我始終相信,即使現在的工作並非我真正所愛,但這都只是暫時的!

終有一天,我會站在只屬於我的舞台上,綻放光芒、發揮長才、無可取代!

只要我始終不停止探索自己、不放棄心中熱情,終有一天,定能達成!

arrow
arrow

    lulala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