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以為時間還很多,但有些決定不能拖。

 

 

*在漫山遍野準備綻放的小花當中,只有一株幸運的小花被賜予可以選擇自己花朵顏色的權利,最後卻無法下定決心要什麼顏色,還沒來得及綻放就枯萎了。

 

 

*現在的二十幾歲年輕人,每天醒來發現自己卡在某個時間點,介於與父母同住及自治房產之間,實在不清楚自己該如何度過這段日子。

 

 

我覺得自己好像漂流在大海中。看似我可以游向任何一個方向,但環顧四周都看不到陸地,我實在不知道要往哪個方向前進。

 

 

*許多20世代都以為,過了30歲人生就會很快上軌道,或許可能如此,但它依舊是不一樣的人生。我們認為,二十幾歲沒發生的事,到了30歲就有可能水到渠成;我們以為,現在不做決定,以後在做得話還會有更多選擇;然而,不做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選擇。

 

 

「身分統合資產 (Identity Capital)」指的是我們個人資產的總和,這是隨著年齡增長而累積的個人技能資源,是我們對自深的投資,等做得上手、時間夠長之後,他們便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有些身分統合資本會以履歷的型式呈現,像是學歷、工作經驗、測驗成績、參加的社團等;有些則比較個人化,如我們講話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我們的外貌等。隨著時間的推進,身分統合資本一點一滴打造出我們現在的身分。

 

 

*人在二十幾歲時,難免會有一兩次碰上低就的工作,這些工作有些是不錯的短期替代品,但大多是低就的工作對未來並沒有多大用處。有時我們選擇這樣的工作,只是假裝自己沒有真的在工作,這些「跑龍套」的工作,在未來雇主的眼中代表的是一段迷失期,若從事太多零散無意義的工作,只會給人退縮不前的印象。

 

 

*低就的工作即使有趣、無憂無慮,但很快就可能變成一段沮喪且疏離的經歷,而且這類工作搞不好會做得比我們原先預期的更久。

 

 

*那些只在親密交友圈內活動的人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影響他們生活最大的並非圈內發生的事,而是那些他們想像不到的弱連結 (weak ties)。

 

 

* 由於弱連結不在我們的封閉交有圈裡,反而能引領我們接觸新事物,透過弱連結,資訊與機會的傳送遠比透過親密交友來的更遠更快。

 

 

大多數的20世代渴望有群體歸屬感,自然會緊緊抓住強連結,但諷刺的是,當我們深陷某個群體後,反而會有更強烈的疏離感,因為我們和所屬族群變得孤立、與世隔絕,時間一久,我們最初想得到的群體歸屬感,逐漸演變成一種與外在世界斷絕的感受。

 

 

你不知道人生該怎麼過,就連下一步都不知道要做什麼,其實是為了抗拒「生命操之在我」的恐怖感,不願承認未來遲早要面對。面臨選擇而不知所措時,只好祈求人生得過且過,不必承擔責任。

 

 

* 用處於大海譬喻當作擋箭牌,假裝自己還不知道想過什麼樣的日子,彷彿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也沒有理由往哪個方向。假裝自己的困難點在於不知道該做什麼,但其實自己很清楚:做出選擇會啟動真正的不確定感。這種不確定感更恐怖,因為一旦做出選擇,我們就不得不開始努力,承受可面臨的失敗與失落,所以有時候不知道、不做出選擇、什麼事都不做,感覺上反而輕鬆多了。

 

 

* 不再擔心現在的工作是不是低就,也學著不去擔憂下一步該怎麼走,只是全心專注眼前的工作。不要再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而該全心專注在學習與結果。

 

 

*  你的人生可以非常個人化且富含變化,但必須付出大量的時間與心力,且可能必須從某些普通的零件開始。想擁有非凡的人生,不一定要排斥這些尋常的選擇,它們才是創造非凡人生的基礎。

 

 

*  20世代總覺得自己像是風中的落葉,一整天順利的工作,能把我們拉抬到天際;老闆的一陣斥責,又把我們刮到地面上。但當年紀漸長,我們不再感覺像落葉,反而比較像是一棵樹。我們有深入地下的根,也有結實的樹幹,縱使會在風中搖晃,但不會斷掉。

 

 

什麼都不做只會滋生恐懼和懷疑;行動則能產生信心和勇氣。如果你想克服恐懼,別只坐在家裡擔心。走出去,讓自己忙起來。

 

 

 

 

【書中提及關於正值20幾歲世代的現象】

 

*史無前例的強烈不確定感 

 

 美國有五千萬人口正值20~29歲的世代,大多數都有著史無前例的強烈不確定感。他們大多不知道未來兩年或十年後,自己可以做些什麼、會住在哪裡、與哪些人交往。他們不知道何時能夠穩定;不知道該做攝影師、律師還是銀行家;……。簡言之,他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有美好的人生,也不知道要做些什麼。

 

 不確定感使人焦慮,這群人只好藉由其他事情自我麻痺,……,於是他們選擇逃避、閉上眼睛、期許好事降臨。

 

 

*打工不一定能替履歷加分 

 

 大多數低就的工作對未來並沒有多大用處,有時我們選擇這樣的工作,只是假裝自己沒有真的在工作。

 

 研究指出,20世代若從事低就的工作,就算只有九個月也足以令他們比同世代的其他人-甚至比失業的同世代-更消沉也更提不起勁。

 

 

*強連結與弱連結的力量 

 

 社會學家羅絲‧寇瑟則提出「強連結的弱點」,指出親密友人如何阻礙我們前進。

 

 在強連結裡,我們感到安心且熟悉;然而,強連結除了支持,恐怕沒有其他東西可以給我們。

 

 再者,同一個強連結圈的人通常都很相像,甚至連深陷的困境都十分相似,所以他們除了陪你同病相憐,能給的幫助很少。何況他們對工作或感情生活的了解不會比我們多到哪裡去。

 

 

 強連結是由相似且親近的朋友組成,溝通時傾向採用簡單、特殊編碼的語言,即所謂「限制語法」(restricted speech),充斥著圈內行話和縮寫。同個交友圈的人不僅習慣用相同的俚語,對彼此及外在世界的看法也雷同。無論什麼特別原因讓我們如此相似,總之常和強連結的圈子混在一塊,不但侷限我們認識的人脈、知道的事情、講話的方式,最後連我們的想法也受到限制。

 

 而因弱連結與我們之間的差異,令我們溝通時不得不使用「精緻語法」(elaborated speech),不會假設說者與聽者的思考模式雷同或有一樣的認知,必須詳盡描述,得更深思熟慮、更有條理,比較少發生句子還沒講完就結束的情形。因此,弱連結促使-有時甚至逼迫-我們提升並且改變思維。

 

 

*找回你遺忘的特長 

 

20世代從小就聽慣了模糊不清的指令,諸如:「追逐你的夢想!」、「勇敢逐夢」等等,然而他們往往不知道該如何達到那些目標,甚至有時候連自己想要什麼也搞不清楚。

 

20世代聽到的都是:他們眼前有無窮無盡的選擇。每個人都跟你說,你可以做任何事、去任何地方,就如同你所描述的大海一樣。但這種情況並不存在,它是虛構的。過去這二十幾年造就了現在的你:你有你獨特的經驗、興趣、優缺點、文憑等等,你不是這一刻才突然掉落到地球上的。

 

 

「可是如果開始之後我後來改變心意怎麼辦?」

「那就改做別的呀!你還是有其他的選擇啊!」

「若我做了以後失敗,不就白白浪費心力了嗎?而且,這個選擇不就沒有用了?」

「不會沒用,你反而會更了解這個選擇。你真正該擔心的是:這份工作足以讓你糊口嗎?你喜不喜歡這份工作?你必須自己一一找出答案。」

「我總是想太多,覺得應該確定試了會成功再做,否則不選感覺上比較安全。」

不做選擇一點都不安全。只是現在還看不出結果,等到你三四十歲就得承擔後果了。

 

 

 

*「追求榮耀」與「應該的暴行」 

 

大多數的20世代會在社群媒體上隱藏他們的問題,不知道許多同世代的人一樣過得很辛苦,每每在社交網站上比較時,都覺得別人混得不錯,反觀自己不完美的人生似乎嚴重落後。

 

要了解自己的潛能,得先認清自己特有的才能與限制。然而,發揮潛能的歷程卻變成發展理論學家凱倫‧荷妮所謂的「追求榮耀」(search for glory)。

 

我們對理想的了解比真實來的多,也許是因為社會壓力而選擇當工程師,後來才發現自己的天命在其他地方。又或者臉書會讓我們以為,二十幾歲的人生看起來就應該比實際更好,當看到、聽到全是這些理想狀態,我們反而越來越不能看清真實的自己與世界。

 

有時候,我們甚至會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在發揮潛能還是在追求榮耀。不過,所有的追求榮耀都受到某種力量的驅使-即荷妮所謂「應該的暴行」,諸如:工作應該要讓別人讚嘆不已、應該要念研究所、人生照理要比實際上看起來更好。

 

「應該」偽裝成高標準或極高的目標,但它畢竟不是目標。目標是能夠由內而外指引我們的,「應該」卻只是從外面癱瘓我們的判斷力;目標像是真實的夢想,而「應該」像是沉重的義務。

 

 

 

*「定型心態 (fixed mindset)」與「成長心態 (growth mindset)」 

 

擁有定型心態的人,會認為諸如智力、信心、運動能力、社交手腕、體型胖瘦等是天生註定的,是種非黑即白的思維。

擁有成長心態的人,則相信人是可以改變的,而且成功並非遙不可及。這並不是指每個人凡事一定會成功,但至少借助特定的條件,人們能夠學習與成長,失敗或許是痛苦的,卻也能視之為進步與改善的機會。

 

 

 

*「即時傾向 (present bias)」 

 

人們無論老少,無論從事哪種職業,都會對未來打折扣,我們比較重視今天能拿到的獎賞,勝過於明天的賞賜。我們寧可這個月拿100元,也不願等到下個月拿150元。

 

 

20世代特別有即時傾向的問題,此時他們大腦的前瞻思考能力仍處發展階段,因此預先考慮未來結果與計劃的能力還不夠成熟。就算他們為了人生的難題緊張求助他人,別人多半也只是摸摸他們的頭,說些諸如「沒問題的啦!反正你還年輕啊!」的話。

 

 

「可是現在大家做事的時機都延後很多啊,現在很多人到三十幾歲才開始真正的人生!」

三十歲擁有人生,跟三十歲開始人生之間有很大的區別。

那些把現在和未來刻意放在很遠的20世代,他們的即時傾向特別強烈,愛情或工作可以看起來遙不可及,把婚姻和生孩子的事拋到幾十年之後。問題是,覺得未來很遙遠的念頭,只會讓未來更抽象;一旦我們感覺未來太抽象,就會又把它推得更遙遠。

 

================================================

這本書我真的真的真的非常推薦給所有對自己未來毫無方向的人看!

實不相瞞,我根本就是書中所說「漂浮在大海當中毫無方向感與時間感」的20世代

 

 

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我從小學一年級就被送往安親班,展開漫漫無期的補習生涯

在補習班的加持下,一路求學過程表現皆能有水準之上的表現

熬過了高中三年枯燥乏味、不知學習目的卻拚了命念書的時段

苦盡甘來,順利上了普通偏上的國立大學,最終也順利地拿到了畢業證書。

然而,拿著這張紙,我卻覺得沉重到我難以負荷

因為這張紙上壓著的,是我毫無目標的未來。

 

 

大學畢業之後,人生的掌控權完完全全地回到了自己的手中

再也沒有非念不可的書、再也不用花時間去應付那些考不完的試與報告

我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屬於我,我可以隨心所欲地好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正如那些從小照著別人鋪好的路走的孩子一樣,最後卻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

我最大的問題,就是: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

我有很多興趣,諸如:閱讀、音樂、電影、旅行、手帳等

但這些都沒辦法發展成一個工作、一個可以養活自己的專業啊!

而我雖然念的是資管系,但大學期間不學無術,離開校門也沒帶什麼專業走QQ

再加上自己對許多事情「沒特別喜歡,也沒特別不喜歡」的感受

著實讓我畢業後這兩年,在心靈層面上有很大很大的壓力與自我懷疑

 

 

但是!我卻在看這本書當中,一點一點地開始重拾希望

看完書後,不見得你會馬上從人生的迷霧當中重見光明、馬上找到人生志向

但至少你會開始知道「你可以有哪些選擇」!

要知道,對於我們這種困在汪洋大海中不知所措的人們而言,能有選項出現已經是大救贖了!

 

 

我曾在一場演講當中看到一句話,在此分享給大家:

「任何你覺得無法做選擇的兩難問題,不論你做了什麼選擇,都是好選擇。

 因為,選擇只是開始,圓滿才是目標!」

 

 

畢業之後至今已經兩年

這兩年來,我不斷地在思考:到底我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到底我真正熱愛的事情是什麼?

身為20世代的我,其實有滿腔的衝勁想要投入,我不怕累、對於挫折也有面對的勇氣

但重點就是我不知道要把這熱勁放在什麼事情上面阿阿阿阿阿阿!!!!

這種不知道究竟要為了什麼而努力的荒唐感真的很常讓人無語

(我也常在想是不是因為我就是真的一路走得太過平順才會這樣=_=?)

 

 

但在這兩年當中,我持續地閱讀、頻繁地參與各種產業與類型的活動

讓自己去多看、多體驗,讓自己的生活裡能有多一點可能

有了選項之後,才會開始知道:喔,原來我(不)喜歡這個!

藉由一次次的探索自我,就會一次次地更了解自己

此時此刻的我,雖然依舊還沒得到最終正解,但至少我了解了自己的工作觀與生活觀

我了解到:原來,我是一個極度重視工作之餘要能有自主時間的人

那麼,那些無限上綱責任制的工作類型,就不會是我的選擇

 

 

20世代的我們,正處於大腦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活躍發展的階段

這是一個有著高度風險與機會的時刻,端看我們怎麼去度過這段時光

大腦並非如我們一般的印象,以為過了青春期或某個年紀就停止發展

事實上,大腦終其一生都會不斷地因應外界環境而做調整與改變

所以,不要再有定型心態,覺得自己就是終其一生不聰明、沒天分

你努力過了嗎?你真的有用盡全力去嘗試了嗎?真的再也想不到辦法了嗎?

答案,也只有你自己知道了。

 

 

我始終相信,因為走錯路而繞了遠路,都遠比站在原地停滯不動來的好!

願我們這些20世代,都能在十年之後,如願以償。

 

arrow
arrow

    lulala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