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年計畫 10年對話」的圖片搜尋結果

 

*「今年只要完成十件事。」這本書的重點不是那「十件事」,而是「只要」。

我究竟要像房裡一動也不動的蜥蜴?還是像被釋放的青鳥般歌唱?

 

【第一章,今年我只要完成十件事】

 

*嬰兒不也都是累了就睡覺,不累就醒來嗎?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類規定自己白天就要醒著,晚上就要睡覺,一天只能睡一次,一次就要睡六到八小時,比這個數字少就是失眠,比這個數字高就是嗜睡?

*年度計畫NG原因:

   1.太籠統

    秋的舉例:原本為「多運動」,應更改為具體一點的「從完全不運動,改為一週至少去健身房三次」

   2.太普通

    「多運動」<「加入健身房」<「明年元旦要參加半馬馬拉松完跑」

    藉由設定特別一點的目標來努力,過於普通的目標會有種即使達成了也沒什麼的感覺

*沒有人有辦法一夕之間脫胎換骨、重新做人,所以打破一月一日開始執行願望的迷思,成功的機會反而會大一些。任何一天都可以開始,不用等到新年新希望。

 

【第二章:捨棄廢物,從整理行李看自己】

 

*我們外顯的生活習慣,其實透露出比我們想像當中要多很多關於我們的訊息。

*什麼東西都帶在身上的人,依賴著自以為的一種「被熟悉感包圍的幸福」。熟悉的幸福感也許只是一種假象。

總是想著「這個捨不得丟」、「這個還能用嗎?」、「真的不能用了嗎?」,而不是問「這個物品適合我嗎?」,漸漸以物品作為主體,而不是自己。

西裝成衣無論什麼品牌,什麼高級的質料,因為畢竟是成衣,所以多少總有一些缺點,像是袖子短了那麼一點,花色拼布有那麼一點不對。因為總有些一點什麼,我發現這是為什麼我會不斷去買下一套西裝的原因,就是因為這些缺點帶來可望跟不滿足,我心裡一直希望下一套西裝能夠更好一點。但結果是,下一套西裝雖沒有了前一套的問題,但又會有另外新的問題。

原來有時候捨不得丟,真正的原因是我們不知道手上有的東西其實不夠好。真正好的東西只要一個就足夠了。

*藉由整理「看得見的世界」,如整理一個房間、一張辦公桌,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走向整理「看不見的世界」,也就是自己的內心。

改變習慣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只要改變習慣,就會改變人生。

 

【第三章:我不要當任何人的防冒品】

 

*從小到大,父母總是小心翼翼保護我不要受傷,即使受了傷也不要留下傷口;長大之後,我也總是小心翼翼,害怕受傷,認為留下疤痕是一件嚴重的事情。但是有一點疤的人生,應該也無所謂吧?

*知道自己不完美的地方,面對這個不完美,接受這個不完美,有時候反而能幫助我們從戰戰兢兢、畏畏縮縮的人生當中解放出來。

*如果可以你最想改變自己外貌的什麼?是身高還是體型?是膚色還是體重?是頭髮的樣式還講話的聲音?在你急著回答之前,先想想有沒有可能別人看你,並沒有像你那樣負面地看你自己?有沒有可能是你過度在意了?

*接納自己,知道如何喜歡自己,才是便好看的第一步。明明每個人都有機會當自己的「正品」,成為自己的「名牌」,為什麼還要千方百計去當「仿冒品」?

*學習如何面對自己的弱點,有時候跟發覺獨特的潛力與優點一樣重要。

 

【第四章:今年我要跟錢握手當好朋友】

 

*有時候模仿是解決人生問題的捷徑。模仿沒什麼不好,在自己不知道如何經營人生的時候,模仿我們喜歡的人的生活方式,是改進自己、讓自己升級的好方法。

*窮人跟錢的關係:

 →直接:手持名牌或高級品時,就覺得自己比較有價值;壓力大時就想花錢紓壓

 覺得自己一無所有:因為沒錢>讓人沒有自信,很多事情都覺得自己沒有資格,而過度投入各種證照考試中,但大多數得證照都沒有實質價值

 什麼事都以錢作為標準:別人出手比自己闊時、開好車住豪宅就覺得這個人比自己成功。

 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有錢時會拿來交際,而不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進不去扶輪社也要加入獅子會,還以為這是自我投資

 →鑽牛角尖:工作是為了賺錢>但薪水太少了不能存錢>一直想著「我沒有價值」所以能力無法發揮>能力無法發揮,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環境,也得不到別人的好評價>因為沒發揮過實力,對自己的能力也無法評估,不知道自己真的能做什麼>就一直做瑣碎的小事>瑣事做久了,覺得自己更渺小了>因為自己很渺小,開始做無謂的犧牲,長期處於疲倦的狀態。

 開始分不清楚是因為沒有錢,所以活著才沒有意義;還是因為一生都在做沒意義的事,所以才會沒錢。

 

*富人與錢的關係:

 →錢是種工具:錢不是最終目標,用錢來換什麼才是重點

 →不太容易受到金錢誘惑:沒有什麼「非買不可」的東西,只買真正喜歡的東西;遇到真正喜歡的東西,價格高低不會影響重視程度,適不適合自己才是重點。不適合的東西,再便宜都沒有吸引力。

 →比較有自信:資格沒有也沒關係,真正要用的時候再去取得就好了

 →錢只是考量價值時的一種標準:不會為了省28元的油價漲幅,特地花四十分鐘提前去加油。

 →良性循環:要賺錢就得用錢,不會死守著錢>不惜投資自己,讓自己條件越來越好>可以賺更多錢

 

*該用的就不要省,該省的就不要浪費。

*一點都不懂得理財的他,避免自己亂花錢的方法,就是規定自己買任何東西都只用現金。

*人的夢想雖然可以很大,想做的事情可以很多,但沒人規定非得一步到位不可,每階段的小成功都會帶來莫大的信心,可以繼續走更艱難的路。

*持續而穩定的存錢習慣,才是讓自己不缺錢的重要關鍵。「我能夠持續存多久」是比「我能賺多少?」更重要的問題。

 

【第六章:今年我要成為某種達人:增強專業能力】

 

*說的好聽是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實際上我只是一個不能夠好好下定決心,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人。

*使用消去法:

 首先,刪除讓自己不快樂的事

 再來,刪除無論再怎麼努力,因才能或天分限制,總是做得很勉強、不如人的事

我並不是挑一件我做得最好,也不是挑錢賺得最多的,而是這輩子想要一直做下去,永遠不退休也沒有關係的事情。

*夢想是用來實現的,不是用來破碎的。

*考證照前先做職涯規劃吧!先弄清楚就業目標。想去高雄,總不能因為去基隆的車票比較便宜、較易抵達,就買去基隆的車票吧!那永遠都到達不了目的地。

*如果正確答案只有一個,人在社會生存多麼痛苦?會游泳要用影片證明、健康要用體位檢定證明、怕別人知道自己不夠聰明所以智商也要證明、會中文要用檢定考證明,有沒有專業也不是用行動來證明,而是用證照。

*如果想要別人尊重自己的專業,就一定要先看重自己的本業。 

*無論「幸運」或「好命」,其實跟現實關係並不大,只跟「自我認定」有關係。自己覺得過著很棒人生的人,自然而然會讓別人羨慕。

*「阿!反正還有人比我差。」這種想法在小學二年級之後就不應該出現了。我不需要用別人的失敗來安慰自己。取而代之的,應該是「無論如何,我總是比昨天的自己更好!」

 

【第七章,今年我要改變一個壞習慣,對,一個就好】

 

*當然有些人比較容易忘東忘西,有些人吃東西比較容易胖,但不應該接受「我就是這樣啊!」的理由,然後繼續到處忘東忘西,繼續發胖。

*壞習慣不能想要一步登天瞬間改掉,也不能想要一口氣同時改十個。一次想要改掉十個壞習慣,就像同時想學十種不同的語言,不只沒有效果,恐怕還會因為灰心、挫折,而乾脆連原本好的習慣都一併放棄了

*憑什麼我想要什麼就買什麼,卻以健康為由限制一個孩子?為什麼我想要幾點睡覺就幾點睡覺,卻規定孩子的上床時間?為什麼自己想上網,看多久電視都可以,卻對孩子每天可以看多少電視、上網多久等,有那麼多嚴格的限制?

 如果這個限制是好的、必要的,那就像運動競賽的規則,不是應該所有人都遵守的嗎?

 個人壞習慣的來源,常常是來自於自圓其說,找藉口來改變遊戲規則造成的。

*很多人下班後讓自己掛在往上的藉口,是宣稱慰勞自己一天辛勞的工作,但其實他們工作的時候也都一直分心在網路上,非常有可能花在上網的時間比真正攻作的時間還要多。

 

【第八章,今年我要學習一個有趣的新東西】

 

*有學習的心當然可貴,但不要為了錯的原因而學習。

*很多學習失敗的人,最主要的致命傷:好高騖遠,看不起簡單的東西,覺得簡單的東西「不夠厲害」

急著學好的人,通常也都會急著放棄。

*從小細節裡逐漸擴大,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找到可以減少挫折的方法,莫忘學習的初衷,建立合裡的期待。

夢想的美麗花圃,往往是從一個角落裡欣欣向榮的小盆栽開始的。

 

【第九章,今年我要去一個未知的地方旅行】

 

*決定旅行方式的階段,必須要正視自己的「財力」。如果一個夢想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勉強去實現,只會帶來自己跟別人的負擔。光是喜歡就非做不可,那我跟理直氣壯、伸手向父母要三十萬台幣去美國遊學二十的天中學生有什麼兩樣?大人就應該要有大人的樣子。

*有擬過計畫,並且成功執行的人,人生會變得比較積極。即使只是規劃一場自由行。

 

【第十章,今年我要學跟十年後的自己對話】

 

*總是說「計畫趕不上變化」的人,他們的日常往往被瑣事所填滿,因為他們把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應付那些臨時發生的事情,卻用剩下的瑣碎時間來朝人生的計畫行走。不會到達目的地,一點也不意外。

*要找一個方法來認識未來的自己:

 十年後,我會長什麼樣子?

 十年後,我住在一間怎樣的房子?房子在哪裡?

 十年後,我想看到自己身上穿什麼衣服?

 十年後,我身邊會有哪些人?他們和我的關係又是什麼?

 十年後,我會每天工作嗎?做什麼?工作型態又是什麼?

*如果十年之後,我要變成這樣的話,那五年之後至少要到什麼程度?

*如果我可以看到一個十年後想成為的自己,就表示一定也有一個十年後不想看到的自己。三十歲的我,並不是跟二十歲的我完全不同的兩個人,而是「二十歲的我」的延續,我一切所做的、跟一切沒做的,都會直接影響到那個「三十歲的我」的命運。

*注意你的思想,因為它會變成語言;注意你的語言,因為它會變成行為;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會變成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會變成你的個性;注意你的個性,因為它會變成你的命運;雸你的命運就是你的人生。

 

========================================

 

至看完這本書的此時此刻,2018年早已過了四個月,半年光陰又即將過去

看著書中一章又一章激勵人心、不同面相的新目標

我總會在想「今年都快變成半年了,現在才開始定目標會不會太晚了阿?」

但總會有一句書中的話立即浮現腦海,推翻我所有猶豫不絕、不願前進的理由

 

 

「沒有人有辦法一夕之間脫胎換骨、重新做人,所以打破一月一日開始執行願望的迷思。

任何一天都可以開始,不用等到新年新希望。」

 

 

是阿,為什麼我們總是會在年初時許下「年度願望」,那「半年願望」又有何不可呢?

其實我自己本身就是個重度拖延者,無論是減肥啦、看開放性課程拉、學吉他拉等

總是會在下班回家之後,然後躺在床上看影片滑手機,覺得這是種放鬆,什麼學習等我休息完再說!

但通常結果就是,休息完就去洗澡,然後發現耗太多時間在手機上,明天還要上班也沒辦法晚睡

那些學習事就還事等明天再說吧!先去睡覺,明天上班才不會沒精神!

就這樣日覆一日,而我的線上課程進度依舊沒有增加多少,一個月後還是在week1的地方......

 

 

終於在耍廢太多天之後,深深為這樣不積極的壞習慣感到恐懼

對,就是恐懼。

因為我總會回想起以前高中時,自己為了想要進入更好的大學,而義無反顧專注的那個自己。

也總會時時想起現在的自己對未來自己的嚮往模樣,經濟自主、社會地位、工作生活平衡的境界等

明明是那麼不容易達成的目標,但現在卻有一大堆無關要緊的藉口阻止自己進步

而現在的自己還總是放任如此!

在這樣下去,再過十年、二十年,即使到下輩子我還是一樣會是這般一事無成、卻只能乾巴巴渴望著美好人生

 

 

所以,我採取的第一步,就是「擬定計畫、分配時間」

在2018/4/12這天完成規劃,配合每天自己的班別,先知道「自己到底有哪些時間可以做自己的事」

扣除已經有安排事情的、或是得上一整天班的之後,每天我大概都會安排至少兩件事

我也沒有特別規定自己一定要在早上或晚上幾點完成

這樣太過一板一眼,不適合我(是我個人個性不喜歡,但不見得不可行)

我告訴自己:「反正不管你今天幾點要做,沒做完就是不能睡覺!沒得偷懶!」

這樣規畫完之後,至少這個月執行下來,我都蠻確實的去履行計畫

有時後精神狀況比較不佳,我還是會硬著頭皮看一些線上課程,補一下進度

就算進步不多,但總比什麼都沒做好吧!

 

 

其實,我一直深受一個問題困擾與煩惱很久,那就是:我覺得我是一個沒有夢想的人。

仿間很多勵志的書或影片總是鼓勵我們,要找到自己有熱情的夢想

然後堅持下去不要放棄,最終定能發光發熱等等

很勵志、很讓人熱血沸騰,但我總覺得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

我就是一個在台灣教育底下,標準只會考試念書,考上好學校卻不知人生方向的大學生。

對很多事情好像都不排斥,但也都沒什麼執著的熱情

而自己的興趣(寫部落格、做手帳),又不見得能當職業,因為我也並沒有這麼喜歡看書喜歡到一定要當專業部落客!

我根本不知道我的夢想是什麼,我不知道自己真正有熱情的事情是什麼,我完全不知道可以努力的方向在哪裡

空有年輕的體力與時間,但卻沒有方向,然後就這樣錯過人生衝刺的黃金期

就像是賽跑比賽,跟我同屆的同學們都在鳴槍之後全力往終點衝刺

然後我還在左顧右盼,甚至連終點在哪裡都不知道! 我為自己這般的無所適從,感到無比的壓力與不安。

 

 

但人們又總說,「你得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啊!」、「好好跟自己對話,你就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我試過了,我問了自己上千上萬個問題,結論就是,我還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因為不管我問再多問題,得到的答案都是「好像可以試試看欸!」、「不討厭」....

其實我好幾次都想跟這些勵志大師們反問:你們真的迷茫過嗎?真的有過完全一點方向都沒有的時刻嗎?

 

 

在這樣的心理壓力下,有時候看這些人生勵志書,反而只會讓我壓力更大

但這本書中我覺得最入心的領悟,就是「不要總是為自己壞習慣自圓其說,找藉口來改變遊戲規則」

這是書中讓我很印象深刻的一小段,在說明作者與他的姪女去逛大賣場時,規定小孩不能買不健康的零食糖果

但自己想吃的餅乾卻都通通丟到購物車裡,小女孩就說:「當大人真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簡單得幾句畫敘事,卻讓我在那瞬間大澈大悟般的醒來。

 

 

是阿,為什麼隨著時間慢慢長大,我們開始會允許自己做那些明明對自己沒有益處的事情呢?

抽菸、喝酒、熬夜、整天吃喝玩樂不務正事、手機沉癮等等

但這些事情,我們卻會嚴格限制一個小孩,給予數不盡合理、甚至不合理的理由

我們會對整天玩樂、不認真念書的小孩給予訓話,卻允許自己只要休假就出去吃喝玩樂或在家耍廢一整天?

我們對那些跟父母出去一直看電子產品的孩子感到絲微悲哀與擔憂,卻允許自己熬夜追劇、打手遊衝等?

這分明就是寬以律己、嚴以待人!自己都做不到,為什麼,或者說憑什麼可以去對別人指指點點?

 

 

從今天起,不要再這麼輕易的放過自己了

這讓我想起我曾經看過的一本《兩分鐘改變自己》裡頭講到的觀點:

  「如果你想做出成果讓周圍的人閉嘴,那就讓自己成為成功案例。」

  「絕對不說『我下一次一定會好好努力!』」

 

 

不要給自己太多理由與藉口,讓自己不往進步方向前進!

即使是現在找不到心之所嚮的事物,我還是不停止尋找的腳步

或許會到頭來發現是一場空,為自己這段時間付出的努力與時間感到浪費

但如果沒有付出,怎會知道「啊!原來這件事我其實也沒有這麼喜歡。」的收穫呢?

 

 

「或許前進的速度不如他人那麼快、也或許會有走錯路的風險

 但那都比站在原地不動好!」

 

 

這是我一直用來自我鼓勵的信念,跟所有和我一樣在迷途之中的你妳共勉!

arrow
arrow

    lulala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